每日推荐
2024年下半年,武汉网球公开赛、世界斯诺克武汉公开赛、女足亚冠联赛、全国游泳锦标赛、中国城市户外运动挑战赛、武汉速度赛马公开赛等一系列重要赛事在武汉举行。好戏连台的体育赛事秀出了江城之美,持续“点燃”了武汉全民运动的热潮。
可是大型运动赛事结束后,场馆如何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是个世界级难题。因此,新华网专访了武汉体育中心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志锋,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华网:军运会后,武汉体育中心发展迅速,请您介绍一下近几年的工作成果。
吴志锋:经过军运会后,我们从原来的单纯的一场两馆,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场七馆、一园、三中心,整个占地面积拓展到了2000多亩地。在整个地域,我们围绕体育产业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一场两馆到一个产业园区,我们始终坚持了一个宗旨:文体为本、服务为民、产经兴业、合作共赢,这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围绕这个宗旨,我们主要有三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发展文体为民生。这一块,我们主要围绕国家的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谋划去做一些大型文化体育赛事,尤其是2024年以来,我们办了600多场次的体育赛事,像全国游泳锦标赛,当时的张雨霏等一些世界冠军、奥运冠军来到武汉以后,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知名度,也是满足老百姓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这是一个在体育赛事方面;再就是中超;再就是我们的亚洲空手道,也是在武汉体育中心恢复国际赛事以来办的一个亚洲级的比赛,深入了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第二个方向是依托文体谋产业。文化活动这一块,我们也办了大众百花奖、金鸡百花奖,是双奖之地,尤其是2024年我们办了23场演唱会,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需要。像这一块,我们主要是围绕民生,大型场馆要利用,要服务民生,服务民生就是有效地利用大型场馆的作用,发挥了它的功能。这是一块。文化体育实际上是一个产业,也是大型场馆怎么去利用它也是一个世界难题。近几年,尤其是近年来推出了一些文化,尤其是文化旅游方面的一些政策,我们利用武汉文化体育场馆去发展体育产业,更好地通过体育场馆的再利用增加自己的经营,同时来反哺文体公益这块是要花钱的,但是大型场馆经营也很难平衡。我们通过发展场馆、发展体育产业来赚钱,最后来反哺文体,为老百姓、为社会能够营造更多的公共服务。这是第二个方向。
第三个方向是拓展文体促融合。融合呢,我们现在打造出来的就是文、体、旅、商、康促进五业融合、五业并行,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合呢,实际上是儒家文化的一个象征,“和”也是和谐,“合”是融合,家庭和则兴,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所以,我从和合文化里面引出来的我们体育中心也在促进五业融合,同时尤其我们现在发展的商业大家也看到了,我们武汉体育中心现在不光单单是一个体育场馆,我们现在是一个社会综合服务体,里面有吃喝住行都有,包括我们有酒店、有会展、有商业,包括我们还有围绕老百姓全民健身开展的康疗理疗中心,为社会营造了更多的服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育中心的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24年以来,我们整个市场化的营收——纯收入已经将近两个亿,满足自身的发展,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同时减少了对公共财政的依赖,完全做到了市场化。
新华网:除了场馆改造和赛后利用,请问下一步还会在哪些方面有所布局或者尝试?
吴志锋:下一步我们将还是围绕进一步的拓展文、体、旅、商、康。一个是保证民生,第二个是促进发展,第三个是发展经济,再就是促进转型,体育中心还要深度转型。我们也是在场馆的赛后利用,尤其是在军运会过后,在场馆的改造和恢复的过程中加大了数字化场馆的改造。比如说我们整个在军运会期间进行了信息化系统的全面升级,都达到了三级等保的要求。我们就将这些信息化设备怎么去利用,我们降低了人的管理成本,通过这些设备推出了“一卡通”,就是在我们场馆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把这些数据化资产用好了。同时我们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发展智慧场馆,还要引进一些专业,尤其是信息化产业的博士为场馆节能降耗,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也打造了数字产业平台,谋划场馆智能化的升级改造。2025年,我们场馆有一个再转型,将进一步在商业这一块,服务消费这一块打开门、放进人,强功能、优服务、促转型。在这一块,我们2025年将打造一个中国车谷国际品牌交流中心,就是将湖北武汉的汉派小吃,包括武汉的一些工业制造的产品,如汽车、家电、农副产品这些东西充实到品牌交流中心,借大型活动带来的流量,因为大型赛事大家知道我们是华中地区周边的华中五省甚至全国的观众就到我们武汉体育中心场馆来,到时候大家可以到品牌中心进行短暂的停留可以消费,促进我们武汉产品的销售,提升我们湖北武汉产品的知名度。同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享受社会的红利。
新华网:在“十五五”规划期间,武汉体育中心将会围绕哪些重点持续发力?
吴志锋:我们武汉体育中心的体育馆是因为六城会而建,有将近20年了,在军运会是没有改造的,现在它的竞争力降低了。我们也想在2024年借冬歇期将整个体育馆进行改造,解决它的顶棚钢结构的安全隐患,第二个增加场内的功能,尤其是座位数我们要提高到15000座,再解决它的消防隐患的问题,让它涅槃重生,最后我将它打造成梅赛德斯-奔驰中心这样的商业综合体,来承揽更多的文化体育赛事和会务会展,进一步增强场馆的内生力和造血功能。这样的话,未来五年,我们整个的战略规划是我们的营收要做到3个亿,同时将这些钱以点带面投资到经开区甚至武汉市其它地方,打造邻里体育中心,进一步增加自己的内生力,以及在某些方面我还谋求上市,将武汉体育中心的标准完完整整地复制出去,服务更多的民众,打造成一个文旅的产业投融资平台。这是我们未来“十五五”发展的方向。(秦雨萱、李征峥、朱翌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每日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