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推荐
随着A股回暖,近期一批绩优基金纷纷开启“二次首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近期,多家基金公司携手招行、工行、交行等银行渠道对旗下绩优基金开展“二次首发”。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资本市场持续回暖,投资者对绩优基金的需求增加。自2025年7月以来,基金“二次首发”明显增多,吸引了不少增量资金入场。
事实上,近几年基金行业的营销思路发生了明显变化,很多基金公司开始选择“重持营、轻首发”的销售思路,其中,对部分过往业绩持续表现出色的老产品,更倾向于以“二次首发”形式进行重点持营。
“对投资者来说,相比新发产品,‘二次首发’的基金业绩经历过时间的验证,在市场上往往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客户基础和较好的口碑,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和关注。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也可以通过二次首发的模式,扩大产品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一位公募人士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短期内,“二次首发”仍将是基金公司和渠道在市场情绪高涨下的重要合作模式,数量可能会保持活跃。
所谓基金“二次首发”,是指基金公司在已有产品基础上,通过与销售渠道合作,以类似新基金首发的方式,对存量基金进行集中营销。
一位公募基金公司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二次首发”其实是持营的一种,这是业内的一个非正式的叫法,可理解为渠道比较重视的一次持营活动,对应着渠道销售政策给得更多,甚至对标首发,所以美其名曰“二次首发”。值得一提的是,与首发类似,每个渠道同时期重点“二次首发”产品不多,所以也是需要争到的资源。
“随着市场回暖,投资者对绩优基金的需求增加。2025年7月以来,‘二次首发’明显增多。据我们了解,2025年8月,多家基金公司和银行渠道开展了‘二次首发’。由于二次首发’通过已有产品业绩验证,吸引了不少增量资金。”格上基金研究员托合江说。
据悉,近期,华夏基金、西部利得基金、圆信永丰基金等在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渠道开展了“二次首发”。
今年8月,盛丰衍管理的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在交通银行进行“二次首发”,并于近日结束募集。
对于“二次首发”的原因,西部利得基金表示,自去年9.24以来,权益市场回暖,增量资金持续流入。公司抓住时间窗口,推进西部利得央企优选基金入选交行“二次首发”重点产品。另一个原因是,该基金跟踪的央企板块值得中长期持续关注。
在该基金“二次首发”项目启动前,基金经理盛丰衍已经在交通银行内部开展了10多场调研,深度解析产品策略、市场观点和运作方式等,提升产品认知度。
资料显示,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是一只量化基金,成立于去年12月,今年二季度末规模为2.18亿元。截至今年8月22日,该基金成立以来收益超过20%。
日前,盛丰衍公开晒实盘,其中,他自购该产品30万元,截至8月25日,持有收益率为8.79%。
而同一时期,8月4日起,孙蒙管理的华夏智胜优选混合发起式在招商银行进行了“二次首发”。该基金于去年8月成立,成立以来收益超过50%。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二次首发”期间,A类份额参与招商银行申购及定期定额申购费率优惠活动。
此外,8月份,圆信永丰医药健康混合也在工商银行进行“二次首发”,该基金近一年净值翻倍。渠道人士透露,凭借持营,该基金规模增加了上亿元。
事实上,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近期多家基金公司产品正在“二次首发”。
“我们有些‘固收+’产品在做‘二次首发’,是区域自行发起的,不归总部管。”一家上海基金公司表示。
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我们公司的‘二次首发’产品,重点方向是主动权益和‘固收+’等持营较多的产品。”
据其介绍,近期借助‘二次首发’,部分基金规模获得大幅增长。
不过,也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我们最近暂时没有‘二次首发’,我们一般就用持营替代了‘二次首发’。”
“二次首发”和一般的持营有所不同。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介绍,一般持营指的是基金成立后,在正常的开放申购期间,基金公司和渠道会进行常规性、不间断的推广和销售。特点是细水长流,力度相对平稳,维持基金的关注度和一定的资金流入。
与之相比,“二次首发”的营销优先级更高,一般是针对一只已经成立并运作一段时间的基金,仿照新基金首发的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在一个限定时间内(如一周或两周)进行集中、猛烈地推广。
“‘二次首发’与一般持营的不同主要在营销上,‘二次首发’会由渠道排期,密集销售,配合路演、激励政策、费率优惠等。一般会选择近期表现较好、策略清晰的基金。”托合江说。
有公募人士告诉记者,“‘二次首发’其实是基金业内自己创的一个词,它跟‘首发’没有太大差别。我们会跟渠道沟通,让他们多推荐某只基金。在基金‘二次首发’时,产品已过了首发,进入持营阶段,此时,银行并不会在产品上标明‘二发’字样,但会在产品推介中进行重点推介。并且银行会根据行情,更新产品材料,同时,基金公司也会重做材料以配合宣传。”
“二次首发”的产品一般都是绩优基金。
“基金公司通常会选择契合当前市场风口同时长期业绩优秀、排名靠前,由公司头牌或明星基金经理管理,具备强大的市场号召力的绩优基金。”曾方芳说。
一位华南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公司“二次首发”基金,倾向于选择业绩比较好、比较稳定,同时渠道认可度高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业内人士认为,“二次首发”在募资效率和规模增长方面表现突出,营销周期短、集中度高,使得资金快速入市。
但是,由于“二次首发”较为依赖于市场情绪、渠道执行力和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因而效果呈现分化。
“对于本身条件优越,比如‘明星基金经理+绩优+风口’的产品,效果可能立竿见影,募集规模增长显著。但如果是条件一般的产品,可能雷声大雨点小,效果有限。”曾方芳指出。
“近期‘二次首发’确有明显增多趋势。因为当下市场热情高涨,与新基金相比,老基金有历史业绩作为参考,波动、回撤、风格都清晰可见,投资者购买时决策依据更充分,心理安全感更强。”曾方芳说。
事实上,“二次首发”对各方来说都具有优势:对于渠道推广来说,“二次首发”推销有历史业绩的老基金比推销新基金更容易,客户接受程度较高,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配置需求;对投资者来说,“二次首发”基金申购通常有费率优惠,能以更低成本购买到经过市场检验的绩优老基金;对基金公司来说,是快速提升规模、盘活存量产品的有效手段。
但是,业内人士也提醒,“二次首发”短期涌入的大量资金可能打乱基金经理的投资节奏,对管理能力构成挑战,若后续市场调整,或造成投资者持有体验不佳。
事实上,近期基金持营仍存在着许多难点。
一位大型公募基金营销负责人表示,尽管近期A股火爆,但基金公司的营销情况仍然一般。该公司目前持营主要集中在ETF基金。
“ETF产品有一些资金流入,目前还有蛮多机构申购,比如一些中小机构,以及保险公司等大型机构,他们很积极,对我们一些ETF产品申购比较多,但个人散户则申购很少。同时,像主动权益基金,之前还是以净赎回为主,申购很少,近期净赎回才刚刚止住,总体来看,在基金的持营效果上,现在呈现明显分化的两种情况。”上述公募人士说。
托合江也指出,存量基金持营存在规模增长结构分化的特点,其中混合型基金存量基金份额相比去年四季度有所减少,而股票型基金存量基金份额相比去年四季度明显增加。
“持营难点在于产品同质化和赎回压力,部分产品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而大量在2021年高点发行的混合型基金随着净值回升可能面临赎回。”托合江说。
“当下受产品同质化严重、投教不足、过去几年的亏损体验挫伤投资者信心等因素影响,仍使基金持营面临挑战。”曾方芳说。
一家华南基金公司表示,最近这几年行业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很多公司开始选择了“重持营、轻首发”的销售思路。在产品布局和营销方面主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贴合市场需求的策略调整,加大了匹配市场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布局。对过往业绩持续表现出色的老产品,会有针对性的以“二次首发”的形式进行重点持营。
无疑,“二次首发”对于绩优基金是重大利好,让它们获得更多资金。
“对投资者来说,相比新发产品,‘二次首发’;的基金业绩已经历过时间的验证,在市场上往往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客户基础和较好的口碑,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和关注。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也可以通过‘二次首发’的模式,扩大产品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一位公募人士说。
托合江指出,2025年基金“二次首发”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未来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产品将获得更多渠道资源倾斜。
“在产品选择上,建议优先选择收益持续优秀的产品,而不仅关注短期业绩表现。”托合江说。
曾方芳指出,短期内,“二次首发”仍将是基金公司和渠道在市场情绪高涨下的重要合作模式,数量可能会保持活跃。
“基金公司应严格筛选‘二次首发’产品,将资源集中于绩优产品,并对产品规模进行主动管控,避免因规模剧增而损及业绩和口碑。同时在‘二次首发’过程中及之后,加强投资者教育与陪伴,降低投资者因短期波动而产生的焦虑。”曾方芳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每日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