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推荐
9月15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这是该大会继澳门、香港成功举办后首次落地广东。大会以“赋能大湾区 共拓新机遇”为主题,汇聚国内外工商界力量。
大会独特的轮办机制成为关注焦点——粤港澳三地轮流举办,既是区域协同与制度包容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三种货币”独特制度优势的生动实践。
三地轮办机制,打破制度壁垒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自创立之初便确立了三地轮办机制。从澳门、香港再到本届的广东广州,这场接力赛般的举办形式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轮办机制为政府、企业、专家学者提供了高层次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三地优势互补。香港的金融与航运、澳门的文旅与会展、广东的制造与科创通过这一平台深入对接,实现资源整合与能力互补。
本届大会首次在内地举办,标志着大湾区融合迈进新阶段。在会议筹备期间,广东相关承办机构就与香港特区政府政制与内地事务局、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紧密协作。
三地共同策划议题、组织专家研讨,并广泛发动代表性企业、专业机构及商协会组团参与。这一高效联动机制,有力凝聚了三地工商共识,为新质生产力成长注入动力。
工商界共谋发展,聚焦前沿领域
本次大会议题设置涵盖国际供应链协同创新、全球贸易风险应对、跨境金融合作等关键领域,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前沿板块的讨论,反映出大湾区对全球科技趋势的敏锐把握。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效显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近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位列全球第一。
大湾区在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蝉联全国第一,拥有72家独角兽企业和超过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数据显示:广东累计吸引港资、澳资企业超过26万家,去年广东9市对港澳进出口规模超1万亿元人民币。三地携手制造了全球70%的消费型无人机、40%的智能手机、全国1/4的新能源汽车和1/5的集成电路。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百里强调:“香港是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服务、物流网络和资金管理能力。”
香港的国际化网络覆盖全球68个城市,涉及129个经济体,能够帮助内地企业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吸引海外人才和投资。陈百里透露,一家内地物流服务龙头企业最近在香港设立了区域中心,以扩大业务和提升供应链效率。
协同创新升级,共建世界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创新。香港中文大学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指出,大湾区要成为世界经济中心,需从三方面着力:强大的科研能力、完善的产业发展和优质的金融服务。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强调,随着全球供应链的深度发展,中国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他呼吁香港工商业界与内地企业加强合作,共同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
“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蔡冠深说,香港今年首7个月的新股资金额居全球首位,成为内地企业海外融资的首选地。从天使基金、风投创投到私募基金,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链条,能为内地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伟表示,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与港澳发达的金融、贸易、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相得益彰。
朱伟透露,大湾区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广东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全省经营主体总量已突破2000万户,占全国的1/10,其中企业数量率先突破900万户。
尽管当前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大湾区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以高质量发展应对不确定性。朱伟强调:“大湾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为全球投资者提供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三地携手制造了全球70%的消费型无人机、40%的智能手机……数字背后是粤港澳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随着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的深入推进,一个世界级的大湾区正在崛起,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每日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