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推荐
您是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开拓者,您坚信地震现场就是开展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就算年纪渐长,就算已走上领导岗位,您也坚持在震区调研。曾经,遇到暴雨,道路损毁,您乘坐的汽车冲下山坡滑至路边不到半米处,旁边就是50多米深的峡谷。
其实,您大学时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后来,您远赴美国获得博士学位。1955年,为了百废待兴的中国,您毅然举家回国,来到位于哈尔滨的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在这里一呆就是30年。
机构调整后,您的研究室转入地震工程研究领域。此后半个世纪,您投身于此,“开疆拓土”。
您创新性提出,在抗震设计中应使用不同的反应谱。这被纳入我国抗震工程设计规范。该工作比美国、日本还早了十多年。
您也是第一个提出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与地震工程学、社会科学融合的学者,并将随机振动理论引入地震工程领域。
您还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地震灾害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您说,地震工程学主要是如何确保工程,特别是重大工程的抗震安全。
2008年,您已经86岁高龄,还主动请缨去汶川地震现场。您让大家不要担心您的身体。您说:“如果不让我去现场,我的科研生命就要结束了。”
2023年10月30日,您与世长辞。您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深远影响。您当年披荆斩棘开拓的事业,您严谨治学、躬身实践的精神,也正在被一代代地震工程人传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每日推荐
热门文章